调料壶灯和茶壶灯

你们应该都听说过赫库兰尼姆和庞贝吧。这两座城市曾在维苏威火山喷发时被灰烬掩埋。后来,经过考古挖掘,城里的房屋、广场和街道如今又重见天日。在房屋中,除发现了各色器具外,人们还发现了灯。

这些古罗马时期的灯由黏土制成,上面带有青铜做的装饰,样子很像调料壶。灯里灌满了植物油,壶嘴里伸出一根灯芯,灯芯会一点一点地烧掉,因此要不停地把它从壶嘴里往外拉。壶的侧面有个把手,握着壶把可以随意挪动这盏灯。

几百年过去了,灯的构造几乎没发生什么变化。在中世纪的城堡里,依旧能够找到和庞贝城里相差无几的灯,只是做得粗糙了一些。

有一种大灯,里面有好几根灯芯,人们把这种灯用链条吊挂在天花板下。为防止灯芯上的油滴到桌子上,人们在灯的底部悬放了一个小碗,用来接住从灯芯上滴落的油。

灯油是阿拉伯商人从东方运来的,价格不菲。穷人消费不起,他们只好用陶碗或者形似茶壶的小灯烧脂油照明。

灯芯是用麻制成的。

在巴黎,小贩常拿着灯芯沿街叫卖:

卖油灯灯芯喽,

包您的油灯不灭哟!

灯和工厂里的烟囱

灯为什么会冒黑烟呢?这和工厂的烟囱冒烟是一个道理。
如果你们看到工厂烟囱里冒出了浓浓的黑烟,便可以确定,不是工厂的锅炉太糟糕,就是司炉工不称职。
炉膛里只有一部分劈柴烧尽了,其余的还没烧完就顺着烟囱飞走了。
当然,飞掉的不是劈柴,而是烟炱,也就是未完全燃烧的炭粒。
这是因为没有足够的空气,炭粒燃烧就不充分。
为使劈柴燃尽,司炉工就需要调好烟道闸板,给炉膛里送进充足的空气。
如果炉膛里空气太少,劈柴就无法全部烧尽,只能化作烟炱飞走。但空气太多也不行,它会使炉膛变凉。
黑烟就是烟炱、炭粒。
可灯火中的炭是从哪里来的呢?
它们来自煤油、脂油或树脂。当然,这要看灯里烧的是什么。
的确,我们在煤油或树脂里没看见炭。可我们在甜茶里也没看见糖,在牛奶里也没看见奶渣子呀。
如果煤油灯里的油量合适,就不会冒黑烟,因为灯火中所有的炭都会烧尽。
与现在的灯不同,过去的灯总是冒黑烟。
那是因为燃烧所需的空气不足,火焰中的炭粒无法全部烧尽。
空气不足的原因在于:太多的脂油在灯盏里同时燃烧起来了。
因此,需要改变灯的构造,得让脂油一点一点地往火焰里送。
于是,人们又发明了灯芯。
灯芯由数百根线捻成。每根线都像一根细管,油顺着线一点一点地上升到火焰中,这就像把吸墨纸放到墨水瓶里,墨水会沿着纸往上走是一样的道理。

第一盏灯

在法国的一个山洞里,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个用砂岩雕刻的小浅碗,以及燧石刮刀和用鹿角做的鱼叉。
圆形的碗底上附着着一层黑色的物质。经实验室检验分析,这一层附着物原来是脂油在碗中燃烧时留下的残渣。
于是,第一盏早在洞穴时代便照亮人类住所的灯烛就这样被找到了。这盏灯既没有灯芯,也没有玻璃灯罩。点着时,山洞里弥漫着浓烟和烟炱。
几千年过去了,人们才想到要发明一种不冒黑烟的灯。

在火把的映照下

适合做松明的木材并非随处可寻。但人们并没有在困难面前退却。
他们发现,松油含量多的松明燃烧时火苗更旺。这说明,问题的关键不在木头,而在松油。
无论什么样的树枝,只要在松油里蘸一下,就会变成人造松明。人造松明的照明效果不比天然的差,甚至还要好于天然松明。
于是,就出现了火把。
火把燃烧时能发出很亮的光。在盛大的宴会上,火把可以照亮整个大厅。
相传,在骑士加斯东·德·富瓦的城堡里,晚餐时有十二名手持火把的仆人站在桌子周围。
在皇宫中,举火把的往往不是仆人,而是银制雕像。
火把像松明一样,一直保留至今。它不禁让人想起了遥远的过去。

松明取代火堆

当点燃木条和松明就足以把屋子照亮时,就无须再烧一堆柴火了。点火不但使屋里烟雾缭绕、闷热不堪,还十分费烧柴。      

于是,人们就用一根燃烧的木条——松明,代替了成堆的干柴。人们把干燥光滑的木柴截成半米多长的木条并点燃。松明是个绝妙的发明。

因此,世世代代为人们所用,几乎沿用至今。但要让松明燃烧起来,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
烧过茶炊的人都知道,必须将引柴烧着的一头朝下、斜着拿,否则引柴就会熄灭。

这是为什么呢?因为火苗总是沿着树千攀升。树木燃烧时会使周围的空气变热,热空气比冷空气轻,热空气向上升时,会拽着火苗往上升。

正因如此,才要将松明烧着的一头朝下、斜着拿,否则它就会熄灭。

可总不能一直用手拿着它吧。于是,人们想出了一个办法:把松明插到支架上。所谓支架,就是在底座上支一根小棍而已。小棍上有一个用来固定松明的铁夹子。

松明的照明效果可比想象得好多了!

松明发出的光非常亮。

不过,它会冒出黑烟,生出烟臭,带来的麻烦也真不少啊!

为防止火灾发生,人们在松明下面垫上一块铁板,而且还得站在旁边看着它,好及时换下要烧完的松明,放上新的。

通常,大人干活时,会让孩子来看管松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