没有灯盏的烛灯

点灯,必须有油和灯芯才行,灯盏有没有都行。不过,不用灯盏,油放哪儿呀?
这很简单。只要把灯芯放到熔化了的热脂油里,然后再拿出来就行了。
整根灯芯都包上了一层脂油,冷却之后就成了烛。
古时候是这样制烛的:
人们将几十根灯芯系到木棒上,然后把它们同时放进盛着脂油的锅里。
人们把灯芯反复浸到脂油中,好让灯芯挂上厚厚的一层油。
这种烛叫作蘸制烛。
大多数主妇都会自己制烛,她们不买现成的。
后来,人们学会了用马口铁或锡做成的专用模具来浇制成烛。浇制烛十分光滑匀整,比蘸制烛美观许多。
制烛用的原料有脂油,也有蜡。用蜡制成的烛价钱要贵得多,所以只有在教堂和宫廷里才能看到蜡烛。
然而,就连国王也只有在盛大隆重的场合才能使用这种奢侈品。举行大型庆典时,宫里的大厅被无数支蜡烛照得通亮。
十六世纪,一位旅行家曾在莫斯科参加过这样一次盛大的庆典,他描述道:
“宴会进行之时,夜幕降临,人们点亮了悬挂在天花板下的四盏银制枝形吊灯。最大的一盏正对着大公,上面有二十支烛;其余三盏各有四支烛。所有这些烛都是蜡制的。另外,还有十八个人手执巨大的蜡烛,站在餐具柜两旁。蜡烛发出明亮的光,将屋子照得通亮。我们桌上也摆上了六支大蜡烛,烛台由碧玉和水晶制成,镶着银边。”
如果参加宴会的客人一一清点所有的蜡烛,就会知道蜡烛的花销真的不小。人们认为,点燃的蜡烛越多,宴会就越豪华。
不仅十六世纪,在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,大家依旧认为,蜡烛越多,宴会越奢华。有一个故事流传至今:波将金公爵曾为叶卡捷琳娜二世举办过一场盛大的舞会,公爵府邸的大厅里点了十四万盏油灯和两万支蜡烛。
到处都是水晶吊灯和彩色玻璃灯,灯中的火焰闪闪发光,可想而知,屋里得有多热。在这场舞会上,扇子不再是奢侈品,而成了必需品。
仅仅热也就罢了。要命的是,除了酷热外,还得忍受滚滚浓烟。
保罗一世曾在他那又潮又暗的米哈伊洛夫城堡里举行过一次舞会。他下令在大厅里点上几千支蜡烛。由于潮湿,这些蜡烛把屋里弄得烟雾弥漫,客人们都看不清彼此了。微弱的烛光在烟雾中摇曳。绣着金线和五彩丝线的女士“长袍”看上去都是一个颜色的了。
蜡烛是少数人才能消费得起的奢侈品。脂油烛呢,也不便宜。
就在一百年前,家家户户还只能靠着一支烛光来度过夜晚。有人来家做客时才会点上两三支烛,那时人们觉得,这已经够亮的了。
如果现在的舞会上只点三支烛,大家会觉得很可笑。因为即使是十六支光的灯泡,我们都会觉得光线太暗了。
今天,如果要用硬脂烛照明的话,相信我们都会拒绝的。可我们的祖先用的却是比硬脂烛差好多倍的脂油烛照明的。
脂油烛太能冒烟了,太呛人了。但最麻烦的是,需要不停地给它剪烛花。
如果不剪烛花,脂油烛上就会挂满烛泪。这样的话,就会造成还没燃烧的灯芯无法燃烧完全,变得越来越长。
与此同时,火焰也会越来越大。这和把灯芯往外拉时,煤油灯里的火会变大是一个道理。
但是火焰一大,就会熔化远比实际需要多得多的脂油。这些多余的脂油会顺着烛体流下来。
因此,就得用一把专门的剪子剪短烛芯。这种剪子常放在烛旁的小托盘里。
用手掐烛花被视为很不得体的行为。把烛花剪下来后,应该把烛花扔到地上踩灭,以免臭味熏到我们自己。
随着工艺的改进,现在硬脂烛的烛芯已经没有烛花了。
火焰最热的部分不在空气难以进入的内焰,而在空气较为充足的外焰。
这点很容易验证。
你们去拿一张纸,用它小心且迅速地盖住烛焰。纸上会出现一个烧焦的小圆圈。这说明,内焰不及外焰热。
脂油烛的烛芯一直处在温度较低的内焰,因而无法烧尽,从而形成烛花。
与脂油烛不同的是:硬脂烛的烛芯不是捻成的,而是编成的。这种烛芯很像编得很紧的小辫。它的一端总是弯着伸到温度最高的外焰中,然后,一点一点地燃烧。


先一步了解阻燃技术信息、同行交流,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!

Published
Categorized as X